仿古金磚的傳統(tǒng)保養(yǎng)方法是什么
磚墻和磚地面的縫隙是常見的老化現(xiàn)象,古人是如何避免和防治這樣的現(xiàn)象的呢?據(jù)隆上小編了解,過去加工磚,兩側都要砍出斧花,用來含住白灰漿?,F(xiàn)在用機器切割的仿古金磚非常平,含不住漿。鋪好的地,雨水一沖,磚里面的白灰漿就被沖出來了,然后就會形成縫隙。
而古建工程所用灰漿有“九漿十八灰”之說,可見灰漿的種類之多,分為砌墻的、抹面的、勾縫的等種種用處,這些工藝并不是無的放矢,配合磚的砍磨,這都是古人防患于未然,進行“預防性保護”的大智慧。
另外,墻體的返堿現(xiàn)象也非常普遍,即磚墻表面析出了白色的粉末狀或者絮狀物,這會造成墻體磚材表面的酥粉甚至脫落。也對墻體磚材本身的抗壓、抗彎強度也有一定影響。
另外,傳統(tǒng)的磚是讓土自然凍融,把里面的膠泥塊通過凍化、凍脹,讓它開裂,可以減少堿性。以及在晾曬過程中,土質里面所含的鹽分也能夠揮發(fā)。
金磚獨有的青藍色,是通過“洇窯”這一步驟來實現(xiàn)的。由于黏土中含鐵,燒制過程中如果完全氧化,就會生成三氧化二鐵,呈現(xiàn)紅色。如果在燒制過程中加水冷卻,使黏土中的鐵不能完全氧化,這時候磚就會呈現(xiàn)青色。
燒制仿古金磚,倒不僅僅是為了追求那種返璞歸真的味道,更多是因為足夠堅硬,透氣性強,吸水性好。很多人都奇怪,為什么無論下多大的雨,故宮的地面都沒有較大的積水?除了排水系統(tǒng)好之外,金磚良好的滲水性也立了大功。吸水性也是檢驗金磚質量的重要標準。
由于古建筑磚材難以復制的特點,一般維修的方法以挖補為主,而且老磚的表面已經(jīng)非常耐磨;實在不行的,再用挖補的方法把不好的磚一塊一塊地挖出來換新的仿古金磚。挖補這個辦法歷來就有,現(xiàn)存太和殿地面所使用的蘇州陸慕御窯的金磚,歷史上就是經(jīng)過不斷挖補的結果。
另外,磚石表面的化學保護技術還有浸漬、封護和涂裝。一般封護和涂裝不僅會改變表面的顏色,還會改變磚的透氣性能,損害磚內包裹的木構件,所以越來越少地應用在歷史建筑的保護中。
磚表面的滲透劑除了傳統(tǒng)的桐油之外,在搶救和修繕中還經(jīng)常用到硅酸乙酯這樣的磚石增強劑,既能保留原材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質,還能增強仿古金磚的強度。但是,隆上小編也要提醒大家,硅酸乙酯類增強劑不適用于潮濕含鹽量高的磚石、非常潮濕的土壤和石灰石等碳酸巖環(huán)境中。